文 |《中國科學報》記者 李晨陽
2022年9月28日,香港科學院創院院士、香港中文大學教授盧煜明獲得拉斯克臨床醫學研究獎。獲獎理由是:在母體血液中發現胎兒DNA,從而對唐氏綜合癥進行無創產前檢測。這項技術已在全球范圍被廣泛應用,每年約有1000多萬孕婦接受這項測試。
(資料圖片僅供參考)
至此,盧煜明已經集齊了3大有著“諾獎風向標”之稱的國際獎項:湯森路透引文桂冠獎(化學)、科學突破獎–生命科學獎、拉斯克臨床醫學研究獎。在此之前,他還曾獲得對標諾貝爾獎設立的中國民間科學大獎——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。
這些成就讓盧煜明成為當前最受關注的中國科學家之一。
10月23日,未來科學大獎首度攜手香港科學院,共同舉辦的“香港論壇•科學建未來”國際前沿科學論壇圓滿落幕。作為未來科學大獎的首屆獲獎人,盧煜明在此次活動上作了題為《大小形狀各異的血漿游離DNA分子主旨報告》,并擔任生命科學討論環節的主持嘉賓。
近日,盧煜明接受了《中國科學報》專訪。
盧煜明
《中國科學報》:近期您榮獲拉斯克獎的消息,在學界備受關注。請問對您來說,這次獲獎意味著什么呢?
盧煜明:獲獎當然非常開心。早在我還是學生的時候,就已經知道拉斯克獎了。這個獎成立70多年來,頒發給很多優秀的科學家,其中很多都是我的科研榜樣。
值得一提的是兩位前輩:簡悅威教授,他也是出生于香港的科學家,曾致力于將重組DNA技術應用于產前診斷;屠呦呦教授,她是第一位憑在中國完成的研究而獲得拉斯克獎的中國籍科學家。能夠追隨他們的步伐,讓我感到非常榮幸。
《中國科學報》:您獲得的多個獎項都有“諾獎風向標”之稱,因此很多人認為您是“諾獎熱門人選”。您怎么看待這些來自外界的期待?
盧煜明:對科學家來說,獲什么獎不是我們能決定的,我們唯一可以做的事,是盡可能做出一些具有長期價值的工作??茖W是根本,獲獎不過是錦上添花。所以我也不會去想那么多。
《中國科學報》:您認為各大獎項為何如此青睞無創產前檢測這項工作呢?
盧煜明:這些都是大獎委員會的決定,我當然無法洞悉他們的想法。如果從科學本身來看,無創產前檢測這個工作分為兩個部分:一部分是基礎研究,發現孕婦血液里有胎兒的DNA;另外則是轉化研究,怎么把這個科學發現轉化為成熟的無創產檢平臺。
鉆研基因組學的科學家,都希望這門科學能為人類健康做些貢獻。無創產前檢測這項工作,恰恰證明這是可以做到的。
我的幸運在于,很多時候,一個科學發現要過很久才能進入應用,但我們的進展相對比較快。2011年1月,我們發布了世界上第一個無創產前檢測技術的大型臨床試驗結果,不到10個月這個技術就推向市場了。更幸運的是,我們最開始想準確率能超過80%就已經很好了,沒想到它的準確率能超過99%。此外,這項技術不僅能用在產檢上,也可以用在癌癥診斷等重要領域,這可能也是它備受關注的原因。
《中國科學報》:在那之后,您還做了哪些重要工作?向我們介紹一下您新近的成果吧。
盧煜明:也取得了有很多有趣的,從前不能夠想象的結果。比如說我們過往認為血漿里邊的DNA通常是很短的,但2021年我們發現,在孕婦血漿中還存在大量長片段的胎兒游離DNA。就好比從幾十個字的短消息,發展到可以在微信上發送Word文檔。有了更豐富的信息,我們未來做產前或癌癥篩查等研究,就會更加準確。
這是很有意思的一個發現,很可能意味著一個新的領域。
《中國科學報》:拋開外界賦予您的種種光環,您對自己的期待是什么樣的?
盧煜明:我現在有一半的工作時間用在癌癥研究上。如果在我退休的時候,可以把癌癥這個頭號殺手對人類的威脅降低一點點,那將是我職業生涯最好的禮物。
癌癥研究比產前檢測要難很多。因為人類的懷孕是一個很有規律的過程,我們知道一些疾病在人類的第幾號染色體上,也知道懷孕幾周會伴隨哪些現象。但癌癥是千變萬化的,個體差異也很大,所以做起來比較困難。但這些年我們也取得了很多好的成果,未來還要在檢測篩查的準確率上多努努力。
《中國科學報》:您最開心的事情和最遺憾的事情分別是什么呢?
盧煜明:最開心的是把自己最初一個很抽象的想法,轉化成一個真正可以幫助人的技術。我最開始是想要在母親的血液里尋找胎兒的細胞,但是找了8年,發現這些細胞的濃度就是不夠。1997年我回到香港中文大學,就想從頭來過,當我發現在孕婦血漿里有很多的胎兒DNA在細胞外浮游時,那一刻的感覺是非常驚喜的。
就好像去銀行取錢,一直想要打開保險箱,沒想到錢根本不在箱子里,就放在外面,到處都是。最明顯的地方,原來才是最難找的地方。
最遺憾的話,是我太太這幾年的身體不是很好,她患上了阿爾茲海默病。所以我現在不管得到多么大的榮譽,都無法跟她分享了。要知道她從前也是一位科學家,過去多年,她也一直都在鼓勵和支持我。
就覺得,世事古難全吧。
《中國科學報》:您用杰出的科研工作,幫助了許許多多的產婦和家庭,我們也衷心希望科學家們能在阿爾茲海默病上能盡快取得突破,幫助您和您的太太。能不能也請您分享一些經驗,科學家如何才能取得突破性的成就呢?
盧煜明:定好一個方向是最重要的。這個方向不能太大太籠統,也不能太小太瑣碎。這個方向應該是你鉆研20、30年下去,能夠做出一些世界此前從未見過的東西。
在追尋這個方向的過程中,你可能會關注每天實驗的具體細節。但千萬不要忘記自己整個科研計劃的大方向。英語里有句話叫“miss the forest for the trees(只見樹木不見森林) ”,就像我最初在血漿里尋找胎兒細胞,這個方向本身就是錯的,無論細節做得再好都無法改變。所以不要光是埋頭看著那些小東西,要時常抬起頭來,看看整個大環境,看看自己有沒有迷失了方向。如果發現了錯誤,就要勇敢地及時改正。
《中國科學報》:據說您的科研靈感曾經來自于哈利波特,來自于泡面。您有沒有一些訣竅可以和大家分享:究竟怎么才能獲得靈感?
盧煜明:這些小故事其實就是說明,做科學家也需要有生活。你要有家庭生活,要有業余愛好,要有一些休閑時間。要試著放松下來,享受生活和科研的過程,這樣會給自己帶來一些想象不到的機遇。
而且任何一個科學家都不可能獨立做完所有的事情,當你有一個很好的團隊,大家一起合作,每個人的工作和生活就都有可能得到平衡。
《中國科學報》:對此次“香港論壇.科學建未來”論壇活動,您是如何看待的呢?
盧煜明:我曾經到北京參加過未來科學大獎的活動,參與者對科學表現出很大的熱情。我想如果我是一個年輕的科研人員,可能會像身體中有電流流過一樣,非常興奮,熱切地想要去做一些好的科學。我們希望把這種氣氛帶到香港來,對香港的年輕科學家和學生來講,將是非常難得的機會。
這次論壇上,有8位“未來科學大獎”獲獎人出席,這些不同文化背景、不同學習經歷、不同研究方向的優秀科學家們一起,會擦出很多火花。
年輕科學家們也很令人驚喜,我個人對西湖大學朱聽教授的工作非常感興趣。我從未想象過一個人可以構建出一個與天然生物分子手性相反的“鏡像生物學系統”,這是非常富有想象力的。
《中國科學報》:我們相信有很多年輕的科研工作者在關注您的訪談,也在關注這個論壇。請您對他們說幾句話吧。
盧煜明:熱愛科學的年輕人,在這個時代是非常幸運的。我們現有的科研資源、技術儲備是人類歷史上最好的。因此,如果你真的對科學感興趣,now,join us!
10月23日,“香港論壇·科學建未來”國際前沿科學論壇在香港科學園高錕會議中心圓滿結束。
包括8位“未來科學大獎”獲獎人在內的20余位海內外知名科學家擔任主講嘉賓及對話嘉賓。論壇聚焦“生命科學”、“物質科學”和“數學與計算機科學”三大領域,分享最新的科研突破,探討科學如何塑造人類的未來。他們與香港現場約240位來自粵港澳大灣區的嘉賓展開了深度交流和研討,南方科技大學等單位的專家同步參與研討。
標簽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