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資料圖片)
科技日報北京10月26日電 (記者劉霞)日本科學家在最新一期《自然·通訊》雜志上撰文稱,他們創造出了首個由準粒子構成的玻色—愛因斯坦凝聚態(BEC),最新研究將對包括量子計算在內的量子技術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。
BEC被稱為物質的第五種形態,其他四種分別為固體、液體、氣體和等離子體并列。1925年,愛因斯坦預言BEC存在。1995年,美國兩位科學家在僅比絕對零度高百萬分之0.17度下實現了BEC,并因此榮膺200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。目前大多數BEC由普通原子制成,由奇異原子制成的BEC還沒有實現。
激子是一種奇異原子。當光擊中半導體時,能量激發電子躍遷到新能級,留下的空穴可被視為帶正電荷的粒子。負電子和正空穴相互吸引形成的電子—空穴對就是一個呈電中性的準粒子——激子。準粒子不是標準粒子物理模型描述的17種基本粒子之一,但仍擁有電荷和自旋等基本粒子的特性。激子包括正激子和副激子,已被用于制造電子—空穴等離子體等。
在氧化亞銅內產生的類氫副激子被認為是在半導體內制造激子BEC最有希望的候選材料之一。在最新研究中,研究團隊使用稀釋制冷機將大塊氧化亞銅內的副激子冷卻到0.4開爾文(約零下273.11攝氏度)以下,制造出了激子BEC,并使用中紅外誘導吸收成像技術,在真實空間內直接可視化激子BEC,精確測量其密度和溫度等,以區分激子BEC和普通原子BEC之間的異同。
他們接下來計劃研究半導體內激子BEC如何形成的動力學,并研究激子BEC的集體激發,最終目標是建立一個基于激子BEC系統的平臺,以進一步闡明其量子特性,并更好地理解與其環境強耦合的量子比特的量子力學。
標簽: 物質第五形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