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<bdo id="yyu2w"><noscript id="yyu2w"></noscript></bdo>
  • <bdo id="yyu2w"><noscript id="yyu2w"></noscript></bdo>

    一區頂刊eLife宣布“不拒稿”?沒那么簡單!

    2022-10-30 20:58:45

    文 | 《中國科學報》記者 韓揚眉

    近日,國際著名生物學綜合期刊eLife的一個“改革”,引發了科研界和期刊界的廣泛關注。

    10月20日,中科院一區、國際著名生物學綜合期刊eLife宣布:從2023年1月31日起,所有經過同行評審的文章,eLife都不會作出“接受/拒絕”的決定,而是直接發布在其網站上。


    (資料圖片)

    盡管Science專門發文,稱這一做法是“顛覆性”的。不過,這一決定仍然讓很多科研人員產生了疑惑:

    “eLife難道要變成帶點評的預印本arXiv網站嗎?”

    “發表在eLife上的論文單位還認嗎?”

    “是不是什么水平的文章都可以發表了?eLife的文章還靠譜嗎?”

    eLife為什么要做這樣的“改革”?對科研人員投稿和期刊評審有著什么樣的影響?

    作者,而非編輯,成為論文是否發布的“決策者”

    eLife將這一模式稱為“eLife assessment”,即所有經過同行評審的論文都將在eLife網站上發布為“已評審預印本”,并附有eLife評估和公眾評論。作者還將可對評估和公眾評論進行回應。接下來做什么將完全由作者決定,無論是修改和重新提交,還是宣布其為最終記錄的版本。

    有專家稱這是“創新開放的同行評審模式”。事實上,2018年6月26日,eLife的執行董事Mark Patterson和主編Randy Schekman發表了一篇社論,提出要試行一種開放同行評審方式,這種評審方式將改變作者、編輯和審稿人的地位和作用,作者將是論文是否發表的決策人。

    傳統同行評審的最終出版決定權在編輯手中,步驟是:提交、初審、同行評議、終審、出版。

    而eLife assessment的模式的5個步驟是:提交、同行評議、發表、作者修訂、記錄的版本。

    這也就意味著,作者接收到審稿意見后,如果覺得修改意見合理,可以進行修改后即可發表。如果作者覺得修改意見不妥,他可以提出異議或決定不發稿。

    eLife assessment模式。圖源:eLife

    “投稿門檻并未降低,‘對話’過程更重要”

    采訪中,專家們認為,這一做法的優勢,是可以提高論文質量,鼓勵作者做更好的成果,使得審稿人給出更專業、中肯的意見。

    與傳統模式有些許區別的是,在同行評審階段,eLife采取的是編輯和評審專家協商式審稿,加強了審稿人之間的交流互動,避免出現令科研人員頭疼的“完全不同的評審意見”。

    南京農業大學教授韋中告訴《中國科學報》,編輯不作出“拒絕”的決定,并不是說不拒收文章,而是編輯經過初篩,判定其是否能夠進入同行評審。編輯覺得不符合標準,文章還是進不來。

    “不會影響質量,門檻和水準也并未降低。當然,這時候編輯團隊的‘抉擇’以及審稿人和作者之間的‘對話’質量決定了期刊的水平和發展走向。”韋中說。

    中國醫科大學圖書館劉麗萍等人在研究中提到,eLife采取新模式的決定宣布之前,曾以大約300份投稿論文作為實驗對象,對試行的論文評審新模式已經進行了測試。

    之所以“有信心”這么做,專家認為來自于eLife背后強大的編輯團隊。

    eLife的主編是諾貝爾獎得主、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著名細胞生物學家Randy Schekman。此外,期刊擁有一支20人的高級編輯團隊,以及分布于各個學科領域的199位審稿編輯團隊。這些編輯都是生命科學和生物醫學領域的知名學者,包括國際杰出的專家教授、學科帶頭人和院士等。

    “這些科學家編輯能夠有很好的判斷,初審時篩掉一些有‘硬傷’、不科學或是懷疑學術不端的文章,當他決定送審時,說明文章基本被認為是有一定水準的,隨后公開發表的內容也基本是比較靠譜的。”《中國科學》雜志社總編輯任勝利告訴《中國科學報》。

    這一新模式中“公開評審意見”的做法,讓不少一線科研人員表示贊同。

    韋中表示,這種模式讓作者和審稿人之間有了更好的對話,這一過程“更重要”。

    他說,“論文是科學研究某種階段上的一個總結,并不是所有的工作都是完美的,即使正式發表的成果經過一段時間沉淀也有可能被推翻。將同行評審的建議、修改的過程公之于眾,可以讓更多的人,尤其是沒有經驗的人學習文章撰寫、結果描述、故事講述,以及細節和漏洞處理等,而這些一般很難學到。同時,作者和審稿人都會更認真地去回應疑問和慎重提出建議。”

    任勝利也表示,公平評審一定程度上會對審稿人“施加壓力”,這意味著他們必須在仔細讀稿件的基礎上,認真地給出有參考價值的意見。“不過對期刊評審效率和速度或許帶來挑戰。”

    “原因或是出于商業運營的考慮”

    在任勝利看來,這種模式是形式上的改變,而非本質上的“顛覆性”變化。他猜測也許是基于商業運營的考慮。

    這或許可以從eLife的創辦歷史和運營模式談起。

    eLife創辦于2011年。2011 年6月,美國霍華德•休斯醫學研究所、德國馬普學會和英國的Wellcome Trust基金會3家機構共同出資創立eLife Sicences,啟動創辦新刊eLife,水準對標Nature、Science、Cell三大頂尖雜志。

    eLife最初為受資助“公益”辦刊,且開放獲取,于2012年10月發表第一組文章。然而,資助只是提供了啟動資金,對期刊運行并非長久之計。

    該刊自2012年創刊到2016年都不收取作者任何費用。但從2017年1月起,eLife開始向作者收取版面費。

    “主要是人力成本較高。”任勝利表示,按照傳統開放獲取學術出版模式,假如收到1萬篇稿件,而實際發表2000篇稿件,那么剩下的8000篇收不到費用,稿件利用率低,大大浪費了編輯審稿的人力成本。

    Cell Resarch常務副主編李黨生等人曾在2015年發表論文估計,eLife初審退稿率在60%-70%。同時,他們也表示eLife花費巨大,后續如何維持其可持續性發展需拭目以待。

    此外,eLife主編反對影響因子,注重論文質量。但就目前國內外科研環境來看,影響因子仍是論文評估和科研人員投稿的一項重要考量指標。eLife影響因子為8.713,在2021年度SCI《期刊引證報告》的9626種期刊中位列第767位,載文量排第107位。

    高昂的投入、稿件層層篩選、影響因子不占優勢等,有可能導致期刊運營發展步履維艱。

    “這種狀況或許讓eLife有了緩解經濟壓力的商業運營考量。”任勝利介紹,eLife新模式的第二步“同行評審”時,論文經過期刊初篩進入領域專家的評審,便收取出版費,應該可以大大提高能夠收費文章的比例。

    類比,Nature、Science、Cell等期刊有著完備的出版集群,商業化模式更成熟。除了旗艦期刊,旗下有一系列的子刊,這些子刊可以承接不符合旗艦期刊水準,但又具有一定重要性的文章。這樣不至于浪費了審稿的人力成本,又通過論文處理費(ABC)支持和養活期刊的品牌。

    同樣,有著“開放獲取”出版運動典范之稱的《公共科學圖書館》(PLoS)期刊為了支撐其旗下幾本學術水平比較高的刊物,通過創刊PLoS One大量發表“開放獲取”文章來解決資金問題。

    如今,我國學術期刊已經融入了“開放獲取”行動,預印本平臺也正在建設之中,尤其是中國科學院科技論文預發布平臺(ChinaXiv)已于2016年正式上線,這是國內首個按國際通行模式規范運營的科技論文預發布平臺。

    “eLife開放同行評審、商業運行模式等多方面可以為我們提供借鑒。”任勝利說。

    標簽: eLife

    關閉
    新聞速遞
    黄色人妻
  • <bdo id="yyu2w"><noscript id="yyu2w"></noscript></bdo>
  • <bdo id="yyu2w"><noscript id="yyu2w"></noscript></bdo>